张掖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 发布日期:2013-09-08 】 【选择字号:

近年来,张掖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倾斜一线、保障重点”的原则,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职工人员结构,高考上线率连续10年位居全省前列,为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但随着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全市中小学在校学生、教职工编制、实有人数、班额等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管住管活管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为全市教育事业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张掖市编办对如何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进行了调查与思考。

一、全市中小学机构编制现状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一是城镇学生趋多,农村学生趋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加之全省教育结构布局的调整,截止201212月底,全市城镇在校学生106387人,同比增长1500多人。二是城镇教师趋多,农村教师趋少。截止201212月底,全市城镇学校共有教职工6536人,比20119月底教职工总数增加1121人,农村学校共有教职工9205人,比20119月底教职工总数减少752人,且随着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呈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三是城镇学校趋多,农村学校趋少。随着合班并校步伐的全面推进,城镇学校数量持续增加,农村学校持续减少。截止201212底,全市共有城镇学校50所、农村学校573所,与20119月底相比,城镇学校增加9所,农村学校减少57所。

(二)教师配备不合理。从编制使用情况来看,农村学校“虚超”,城镇学校紧张。截止201212月底,全市城区小学平均48/班、农村小学19/班,按(甘政办发〔200242号)文件规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县镇师生比1:21、农村师生比1:23配备,县镇学校平均每班可配2.3名教师,农村学校平均每班可配0.8名教师,农村学校不得不从外面招聘代课教师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导致编制“虚超”;从年龄结构来看,老年教师有余,青年教师缺乏。据统计,全市55岁以上教职工占教职工总数的32%,部分教师由于身患疾病,无法授课,又因不到退休年龄,占编不出力,年轻教师受编制限制无法及时补充跟进,影响了教学质量;从所授学科来看,基础学科有余,专业学科紧缺,结构性缺编现象较为严重。

(三)学生人数不均衡。截止201212月底,全市高中和中职共有学生42400人、同比年均增加1500多人,县区班额最高68/班,最低50/班;初中共有学生52509人,同比年均下降2500多人,县区班额最高54/班,最低33/班;小学共有学生92059人,与20119底在校人数相比,年均下降3500多人,县区班额最高64/班,最低15/班,且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小学和高中学生人数呈“倒金字塔”型,导致高中教职工渐趋紧缺,中小学教职工“超编缺人”。

二、主要成因

以上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综上所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编制核定较紧张。随着人口出生率的进一步降低和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城镇和农村学校数量、生源、班额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统计,全市有14个农村教学点仅有4-5名学生,且随着生源的逐年减少,农村小学班额呈进一步减少趋势,仅凭师生比核定教职工编制,与当前教育现状不相适应,一些农村及偏远山(藏)区教学点因辖区面积大、人口密度小又无法撤并,学生、班额、教师与编制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二)人员结构不合理。受生源逐年减少、中小学教职工总体富余、消化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青年教师无法梯次补充跟进,中老年教师偏多,青年骨干教师偏少,教师年龄结构出现断层,加之中老年教师知识更新较慢,个别专业教师受编制管理“红线”的刚性制约,无法及时补充,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工作的均衡开展。   

 (三)交流渠道不畅通。受地理环境、经济效益的影响,分配到农村任教的教师想方设法进城发展,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受大中型城市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高等因素的影响,纷纷转行转岗,部分城镇和农村教师通过考研或参加公务员考试等方式调离学校,造成部分优秀骨干教师流失,导致很多县镇学校为了加强教师队伍,采用层层拔高的办法,从初中教师中选拔优秀教师进高中,从小学教师中选拔优秀教师进初中,这种单向流动造成了师资的严重不均衡,而在教育主管部门升学率、分数等硬指标的考核下,城区教学质量越好的学校越能吸纳更多的生源和教职工,而农村囿于基础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质量提高很难,加剧了这种不合理的流动。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要按照“总量控制、动态调整、优化结构、均衡资源”的原则,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一是强化管理,推进编制科学发展。综合考虑城镇、农村班额、在校学生数量、区域面积及生源变化趋势等多重因素,采取师生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措施,科学核定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加强与教育、财政和人社部门协调配合,在编制核定标准和政策规定范围内既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解决因教职工配备不足影响教育发展的问题,又防止因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而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发生。同时,要严格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促进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

二是动态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最大化的盘活现有教职工编制,不断改善教职工结构。在教师编制使用中,合理调配教师,在满足开设基本课程需要的基础上,对英语、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紧缺学科要优先安排,逐步解决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加强与人社、教育部门的协作,共同把好教师队伍入口关,严防不具备教师资格、专业和学历达不到教学要求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对自然减员形成的空编,优先补充紧缺学科教师;充分挖掘老龄教师潜力,采取减少教学任务,调整教学岗位、鼓励提前退休等方式,将不宜在一线教学的教师调整到教育辅助或后勤管理岗位。通过各种有效、合理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三是宽松入口,畅通教师流通渠道。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力度,适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标准和教师待遇等其他教育资源,引导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让农村优秀教师安心教学。同时,在编制限额内,通过公开招考、择优选聘等办法,聘用部分专业技术人才到空编学校任教,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通过以上措施,促进超编学校教师的有序流动,均衡教师资源。

作者:郇庚年系张掖市编办副主任,周振刚系市编办县乡科科长,卓长宇系市编办干部

编辑:张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