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服务中心大局 严管活用编制资源为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提供机构编制保障
自肃南县先后被省市确定为河西走廊和全市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试点县以来,肃南县委编办聚焦中心大局,着眼优化编制资源配置,在严管活用上下功夫,积极争取市委编办的政策支持,以精准高效的机构编制服务为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提供机构编制保障。
以“数字化”赋能机构编制管理
一是创新工作理念。主动实践“数字编办、智慧编制”管理理念, 聚焦“数字说话、数据决策”,利用实名制系统业务办理、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大数据”功能,对全县部门单位编制、实有人员、职数、超空编、人员结构等数据进行快速科学分析,为机构调整、用编进人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二是提升管理效能。从制度建设着手,逐步建立起“周维护、月检查”的工作机制,时刻拧紧维护数据这根“弦”,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电子台账管理和实名制系统信息维护,及时做好数据的动态调整更新。以各类数据和信息要素为基础,查找单位“缺编少人”的根本原因,精准分析人员配置中结构不合理、不优化等问题,测算年度补充人员规模、时间,科学制定用编计划。三是优化联动调配。强化数据分析运用,针对县直部门历年来因机构改革、撤并存在政策性超编、混岗和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研究全县编制整体运行情况,与组织、人社部门共享数据、同向发力,向乡(镇)调整行政人员9人,调整混岗人员18人,充分发挥编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以“备案制”强化人才资源保障
一是统筹兼顾整合资源。面对人才工作偏大的编制需求,坚持让编制资源成为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推动“以编引才、以才提效”的良性循环,主要向民生领域和专业紧缺人才倾斜,做到科学统筹、保证重点,充分考虑县直部门编制使用情况,科学合理统筹使用各类编制,科学核定用编计划。二是强化管控保障需求。在规范编制使用管理和严格把关审批的基础上,与主管部门主动对接,加强进人计划前置管理、人员调动前置审批,准确区分“人才引进”与“单纯进人”的情况,保留更多编制资源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确保做到有人才必有编、引人才必配编。三是创新方式开辟通道。在人才需求较大的教育、卫生系统,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教育系统实行“基础编制+备案编制+临时聘用”管理模式,以省上核定中小学编制为基础,确定基础编制的10%作为备案编制;卫生系统推行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行行政、人员、财务、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的管理模式。2022年为教育、卫生系统引进人才、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调剂编制13名,同时为文旅、党校、融媒体中心招聘人才调剂编制10名,有效破解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的引才困境。
以“周转池”创新人员编制管理
一是建好编制“周转池”。面对“加法难为、减法难做”的新形势,在严控编制总量的前提下,打破“编制资源固化”现象,设立编制周转池,专项满足部分老龄化问题严重和人才紧缺单位用编需求。二是把好条件“适用框”。明确周转编制适用于教育、卫生系统以外的一般事业单位,主要用于缓解单位人员结构性矛盾和涉及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重大工作任务、重点领域、重大社会民生事业发展需要等方面,编制管理从“管分配”转向“管使用”。三是画好管理“流程图”。实行“单位申报+年度下达+专项管理”机制,严格规定周转编制报批程序及使用期限,每年根据全县使用情况进行调整,单位出现自然减员或人员调整后,收回相应编制,保证循环使用。全年使用编制“周转池”为承担先行区建设任务较重的单位调剂事业编制17名,有效推动编制资源向急需岗位流动,妥善处理了严控机构编制与满足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
以“法治化”守牢编制管理红线
一是强化学规意识。将《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中共甘肃省委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试行)》等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纳入县委常委会会议、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编委会会议和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学习,把解读《条例》纳入县委党校主体培训班课程内容,发挥党组(党委)的领学促学示范作用,凝聚推动机构编制法定化的思想共识,实现学习宣传全覆盖。二是强化守规意识。围绕机构编制事项动议、论证、审议决定、组织实施等各项环节,加大部门设立、调整机构动议审核力度,将机构编制事项按照工作程序经室务会讨论并拟定办理意见后,提交编委会研究确定,需报市委编办审批的事项及时上报,做到按规定权限、法定程序审批,严格遵守机构编制各项管理规定。全年优化设立机构6个,调整机构规格2个,更名(挂牌)机构7个,撤销机构6个。三是强化用规意识。严格执行机构编制限额、领导职数、编制种类和总额等规定,结合县委巡察、党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推动机构编制督查工作。2022年县委巡察组对县工信局等15个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进行巡察和审计部门对县交通局等30个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时,都将机构编制政策和纪律要求执行情况纳入巡察、审计范围,进一步增强了机构编制法治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机构编制刚性约束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