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文+图)

【来源:中国甘肃网 | 发布日期:2018-10-08 】 【选择字号:

 

发布会现场

  9月30日甘肃省举行张掖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张掖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泽元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甘肃省委宣传部对外推广发布处处长刘伯荣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放管服”改革作为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的战略举措,旨在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张掖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统筹推进行政审批、投资审批、职业资格、收费、商事制度、教科文卫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明显成效。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张掖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泽元先生介绍张掖市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驻甘、香港驻甘、省市40多家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的到来。

  首先,请张掖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泽元先生介绍张掖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

 

张掖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泽元

  

张掖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泽元

  黄泽元: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判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持续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企业税费负担普遍降低、事中事后监管得到加强、政务服务不断优化,确保了经济总量稳中有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生态建设有力有序、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张掖经济社会正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以激发市场活力为方向,持续深化简政放权

  1.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能减全减、能放全放”的原则,在全省首次比较系统提出构建以“四个六”为主要内容的“放管服”改革模式。两年来,行政审批、投资审批、职业资格、收费、商事制度、教科文卫体6项改革稳步推进,部门权责清单、前置审批清单、政府收费清单、核准项目清单、职业资格清单和行业公共服务6张清单全部建立,建立监管制度、健全责任体系、强化市场监管、加强行业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注重考核评价6大监管措施运行良好,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投资项目监管、企业诚信、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察和创业创新支撑6个服务平台运行规范。十八大以来,先后10批次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421项,其中取消135项、下放88项、承接106项、工商前置改为后置审批43项、合并调整49项,对应取消下放审批事项达100%,全面提升了全市“放管服”改革整体水平。

  2.率先开展环评审批改革。2015年,在全省率先开展环评审批改革,将建设项目分为申报、备案、审批三大类,对99类民生项目实行申报管理、对11个行业55类项目实施备案管理,将保留的审批类项目依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再细化分为A类和B类,对A类项目严格按程序进行审批,对B类项目取消专家评审。目前,环保部门已累计为184个项目进行了申报管理、对180个项目进行了备案、对344个B类项目取消了专家评审环节、对94个A类项目严格按改革审批流程进行了审批。我市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后,评估类项目大幅减少,审批时间大幅缩短,企业负担明显减轻,监管工作全面加强。《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了张掖成功经验,省政府主要领导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推广,环评制度改革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样板工程和典范性改革。

  3.持续优化投资审批方式。在全省率先启动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积极推行“模块化”并联审批制度,将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整合为项目审批、用地审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五个阶段,各牵头部门协同按期办结审批事项;建成张掖市政务服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协调各部门自建系统与政务服务网数据对接信息共享;结合行政许可标准化工作,及时调整更新市县两级相关部门审批事项、审批时限等,推动平台功能进一步优化。在线平台于2017年2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基本实现了投资项目所有审批事项“一网通办”。今年上半年,共申报投资项目337项,项目办结率53.41%(全省排名第3),事项办结率95.82%(全省排名第1),限时办理率100%(全省排名第1)。

  4.大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持续完善“多证合一”改革,进一步梳理明确整合事项,对全国“二十四证合一”新增的5个事项中涉及我市的3项明确办理部门,并督促按国家规定的时限接收反馈信息,目前多证合一事项涉及23个部门49项事项。全面推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登记管理改革,今年6月30日起,除涉及前置审批许可事项和应当由国家工商总局核准的企业名称外,不再实行企业名称预先核准。严格执行“双告知”,在企业注册登记即时告知申请人的同时,在小微企业服务发展平台形成含有工商登记信息的电子告知书,通过党政综合办公系统及时推送至审批部门和行业主管单位,实现了与审批部门、行业部门的有序衔接,今年推送电子告知书5925份。

  5.全面清理规范收费。全面清理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除国家和省上批准的涉企收费项目外,市县(区)不允许出台涉企收费项目。进一步清理规范取消经营服务性收费和行业协会、商会收费,降低通关环节费用,通过取消、调整、免征收费政策,2017年共为企业和个人减轻负担2926万元,有效激发了实体经济发展活力。

  二、以“四办”改革为重点,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1.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对照行政权力、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等事项,认真梳理群众和企业到政府“网上办理”事项及“最多跑一次”清单,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目前,已有31个部门单位上报网上办理事项554项;市级两批次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337项,六县区两批次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1963项。

  2.持续优化简化办事流程。在法定和已压缩环节时限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流程,减少前置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以建设领域施工许可为突破口,在资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情况下,做到开办企业注册3个工作日内办结,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办结,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办结。根据“减证便民”专项行动相关要求,公布取消教育、国土、卫计委等8个部门31项证明事项,减少了不必要的证明材料。及时清理认证、评估、代理等中介服务,公布保留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31项,中介服务事项更加明晰规范。

  3.推动服务职能“三级延伸”。全面推进政府服务职能向县、乡、村“三级延伸”,组织编制张掖市乡镇、街道(社区)和村级政务服务事项目录211项。市政府部门承担的面向公民个人的审批服务事项,原则上下放到县区办理;对量大面广的社会民生事项,进一步向乡镇(街道)便民中心延伸服务;对大众服务事项向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延伸服务。加强基层便民服务网点建设,统一政务服务网业务平台支撑,推动实现社会保险、农技推广、社会救助等与群众联系密切的事项就近办理、同城通办、异地可办。

  4.建立完善六张清单制度。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推进权责清单标准化,严格限制自由裁量权,切实把权力置于制度框架内规范运行。2015年6月,下发建立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工作方案,市直41个部门单位3229项权力、23525项责任事项、33477项追责情形按规定全部面向社会公布。年底,六县区全部审定公布了县区政府部门权责清单。2017年5月,再次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31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清单(44项)、职业资格目录清单(45项)、市级收费目录清单(64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清单(32项)、市级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305项)集中公布。根据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市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2017年6月调整市商务局、市工信委等6家部门单位权责清单事项38项,调整后市级政府部门单位保留权责事项3226项。

  5.加快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围绕城乡规划、征地补偿、拆迁安置等领域,在高台县强力推进省级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建设。大力推进各级政务大厅标准化建设,设立投资项目审批、市场监管、不动产交易登记、医保社保等综合受理窗口,实现了政务中心办事“统一受理、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评价反馈”的业务闭环,切实提高了政务服务建设标准化水平。

  三、以促进公平公正为目标,着力完善监管体系

  1.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健全完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明确抽查主体、检查依据和抽查频次。建立“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涉及28部门132项,入库执法人员5431名;工商部门建立了市场主体信息库,确定检查主体81543户,实现相关政府部门对市场主体的各项检查事项全覆盖。依托大数据平台,坚持动态分析、实时监控,确保监管公平公正。

  2.强化部门综合执法。始终把建立行政执法行为事前防范、事中制约、事后监督机制和跟进落实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途径,加大执法机构整合力度,推进综合执法。今年以来,工商部门牵头发布抽查计划398个,检查5192户并进行了公示;文化(文物)综合执法机构累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1302家,出动检查3570人次,随机抽查事项达到本部门市场监管执法事项的100%、其他执法事项的60%以上,企业违法违规信息和检查执法结果均及时公布。

  3.稳妥实行审慎监管。贯彻更加包容和鼓励创新的治理理念,积极探索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包容审慎监管,放宽准入、减少干预,为新经济发展营造宽松便捷的成长环境。制定《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张政办发〔2018〕7号),允许符合条件的开发区企业在跨境融资和资本流动审慎管理框架下,通过贷款、发行债券等形式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

  四、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把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可持续发展。今年上半年,在省上公布的15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市有12项排名前7位,有5项排名前5位,没有后三位的排名指标。同时,今年我市在高质量发展中还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标志性成果:在国家层面上,张掖作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工作有力、社会资本参与度较高的市,受到国务院表彰(全国表彰180个市县,甘肃只有两市一县,张掖是其中之一);6个工业园区全部纳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新版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在省级层面上,我市高质量发展全省综合排名第二;继2013年、2014年之后,我市再次获得省长金融奖(14个市州我市该项考核排名第一);张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民乐生态工业园区被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着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坚持以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以戈壁农业为引领,以“三元双向”循环为基本模式,着力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目前,全市已形成100万亩玉米制种、80万亩蔬菜、100万头奶肉牛、6万吨食用菌产业规模;绿色有机生产基地、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分别达到21万亩、317万亩,“三品一标”产品达到209个,甘州、民乐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开工建设10个戈壁农业示范园,发展戈壁农业1.9万亩,实现增加值22.1亿元,增长6%;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823家、2795家、242家,建立了面向中亚国家出口基地,打通了向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出口高端农产品的通道。现在的张掖农业,正从资源依赖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型、从数量扩张型向品牌质量型、从分散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从农产品出口型向农业整体走出去的巨大转变。

  2.促进生态工业提质增效。坚持以“两新一特”为产业体系,以“2+4”园区为基本载体,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根本动力,着力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目前,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97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装机87万千瓦、风电装机10万千瓦;新材料产业建成60万吨钨采选项目、形成年产3200吨钨精粉的产能,建成投资5亿元的甘肃瑞丰钢结构公司年加工5万吨钢结构等一批重大项目;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建成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56户,年加工消耗农产品276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2%。全市规上企业达到231户,近五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投资169亿元的花草滩煤炭循环利用一期、4.6亿元的三元乳业生鲜乳加工等项目建成投用,投资38亿元的新恒基60万吨农作物秸秆循环转化利用、7.5亿元的晋昌源20万吨焦油加氢处理、4.49亿元的滨河高原生态科技创业产业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围绕凹凸棒、盐硝化工、航空和抽水蓄能产业,正在建设技术平台,谋划论证重大项目。现在张掖的工业,已经逐步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而转向资源的再造和再生。

  3.促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坚持以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推进全域旅游和融合发展为根本动力,以延链补链产业项目建设为发力重点,着力做大做强旅游业。目前,全市创建4A级旅游景区16家,丹霞5A级创建工作具备验收条件,现有星级旅游饭店48家,旅游接待床位5万余张,旅行社及分社和服务网点70家;近三年,全国有9个一、二线城市开通到张掖的旅游直航包机,800多趟旅游专列停靠张掖,3000多家境内外旅行社负责人到张掖考察踩线,一批全国知名的品牌赛事活动落户张掖。2017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259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7亿元,连续7年保持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今年元至8月,全市接待游客2511.76万人次,增长3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9.66亿元,增长33.4%。现在的张掖旅游,正在实现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观光型向体验型的转变,正在从投资拉动消费为主向消费带动投资为主、政府主导向市场主体的转型,已经成为全市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4.着力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我们坚持以扩大就业为目标,以小微企业创新城市示范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引领,以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营造优质的公共服务、调控合理的房价等为抓手,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活力动力。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投入运营各类双创基地58个,入驻入孵企业2600多户,吸纳就业近5万人,新增小微企业1500多户,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今年1至8月,开工建设各类项目575项,开工率111.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增长13.3%。65个省市列重大建设项目开工建设58项,开复工率89.2%,完成投资54.66亿元;全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统筹推进“一园三带”生态示范工程建设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着力彰显生态优良的比较优势,提升发展环境竞争力;滨河新区高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全国综合养老示范基地等一批高标准服务设施已建成投用,六东一级、张扁高速等重点道路加快建设,投资环境更趋优越;“以地价控房价、以低价促消费、以消费带投资”的总体思路,科学调控房地产市场,着力降低生活成本,住房均价稳定在3300元/平方米左右,吸引外来人口涌入张掖创业发展、投资兴业,辐射和吸附效应持续增强。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继续深化和持续加快“放管服”改革,推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深入开展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突破年活动为契机,以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为目标,围绕建立“一个体系”,贯通“两个通道”,推进“三级延伸”,全面推行“四办”改革,力争今年年底前市县(区)8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实现“最多跑一次”,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聚焦三大攻坚战,围绕生态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两大重点战略任务,培育循环农业、中医药、旅游文化、物流等重点生态产业,全力推动乡村旅游和戈壁农业发展,积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着眼“扩大投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营商环境、突出矛盾”五大问题攻坚克难,通过项目建设积蓄经济发展后劲、产业培育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民生保障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主持人:感谢黄泽元先生的介绍。下面,进行记者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媒体名称。

  新华社记者:黄市长您好,近年来,张掖市积极推行环评制度改革,人民日报、甘肃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均对张掖的环评制度改革进行了报道,同时,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积极推广张掖环评制度改革的经验。请您介绍一下张掖在环评制度改革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黄泽元:环评既是社会关注度高的敏感点,又是项目审批的“堵点”,还是“放管服”改革的难点。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探索提高环评审批效能的办法,张掖市自2015年5月起在全省率先开展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改革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我们将这项工作在全市推开。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重点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个方面,紧盯关键节点,促进环评瘦身

  一是分区准入。把全市分为特殊环境敏感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城乡人居功能区和工业准入优先区,打破过去项目无论在哪个区域审批环评都一模一样的模式,按照分区准入的原则,该禁入的区域禁入、该限制的区域限制准入、该优先的区域优先准入,从而有效减少了因区域而造成的影响。

  二是分类管控。将项目分为申报类、备案类和审批类,审批类又细化分为涉毒、涉重、排放有害气体污染物A类和其他的B类,按照影响程度实施不同管理。目前,正在将这三大类按照生态环境部的要求规范为备案类和审批类。类型区分开后,真正需要做技术方案评估和实施严格环评的审批项目数量明显减少,不仅减轻了环保部门负担,也有效节省了企业的时间成本。

  三是评管并重。过去在环评上存在明显的重评轻管问题,项目评得时间太长、耗费精力太多,结果在监管上时间、精力相对不够。为此,张掖在改革中坚持重心下沉,努力推动“重评轻管、有评无管”向“评管并重”转变,有效实现了环保部门腾出更多时间、把工作重心转移至监管上的目标。

  四是优化服务。持一县一个窗口、一县一个专业人员,专项对接企业环评事项,实施一窗受理、一网通办、限时办结制度,从而有效优化了对企业的服务。

  第二个方面,全面优化流程,强化事后监管服务

  一是划分权限。按照“该放则放、能放全放”的原则和“环评上收、监管下沉”的原则,科学划分市、县两级权限,能放该放的全部下放,同时坚持市级以环评为主、评管并重,县级以环评为辅、监管为主。把真正需要环评、做技术方案评估的,全部放到市场,由市场来统一评价环评;把备案类、申报类全部放到县上,确保县上从大量的环评中腾出时间来搞好监管。

  二是再造流程。对环评审批流程进行再造,制定审批、服务、监管3大类21项与环评改革相配套的工作制度和程序,依托“1+2+7”(市政府印发的1个方案、2项配套制度,环保部门出台的7项配套制度和程序)机制,建立项目业主网上申报、环保部门分类办结、超过时限自动报警的工作模式,实现了环评审批全过程公开透明和高效运转,大大压缩了环保部门自由裁量空间,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水平。着眼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环评服务,组建了张掖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面向全国招考6名专业技术人员,在负责全市环评的同时,与六县(区)建立“一对一”环评技术服务模式,定期对接项目,主动上门服务。主动与交通、水务、农业等部门对接,对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提前介入,大大压缩了环评服务的中间环节。

  三是用好网络。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加快环评,实行一网受理、一网通办。现在,张掖的环评审批已全部实现网上办理,企业不再需要提供纸质的环评报告和文件,包括审查、专家评估等都在网上进行。同时,实行电子监管和实时监察,一个环评事项走到某一个环节办不下去时或超时,系统就会自动提醒审批人员加快办理;另外,需要实施的监察,可以倒过来随时查看环评进展到了哪一步、卡在哪里,从而适时解决。

  四是解决难题。对于市、县两级环保部门来讲,最大的问题是人员少和技术力量不足。这方面,张掖主要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改革:首先是把原来的环评中心从自收自支单位改成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编制,招考了6个人,其中2名本科生、4名研究生,全是环境工程专业,因为自收自支吸引不来人才。其次是组建环评专家库,鼓励环保系统工作人员考取环评工程师,取得环评工程师资格一次性奖励5万元,参与政府的环评项目每年政府再补助3万元,现在全市有42人在考。第三是明确规定环保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按照规定参与项目评审,评审费按照社会专家的50%执行,从而解决了自有技术人员不敢评、大量从外面请环评专家费时间、费精力的问题。

  从改革成效看,主要表现为“三减一加强”

  一是环评审批大幅减少。改革以来的三年多时间,张掖已经为2147个项目办理了环评手续,其中审批类671个、占31.3%,26.2%的项目直接进行了备案申报管理,29.1%的项目取消了专家评审,真正需要专家技术评审的项目大大减少,审批效能明显提升。

  二是环评时间大幅减短。申报类项目当天就能完成;备案类项目一般当天完成,缩短了15个工作日;审批B类项目8天内全部完成,比原来缩短了近20个工作日;审批A类项目原则上1个月完成,比原来减少2-3月,环评时间大大减少。

  三是企业负担大幅减轻。改革后,企业环评的直接成本降低50%;同时审批时间明显缩短,隐性成本下降幅度更大。

  四是环评监管全面加强。实现了两个100%,即:县级对所有项目监管100%全覆盖;市级对审批类项目监管100%全覆盖,对县级审批30%的项目进行抽查监管,环评监管全面加强。

  甘肃日报记者:黄市长您好,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项目建设是保发展、保投资、保民生的有效举措,但现在普遍存在着项目审批难、审批慢的问题。请问黄市长,张掖在加快项目审批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黄泽元:为了加快项目审批进度,我们主要从下放和调整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三个方面入手。

  在下放和调整审批事项方面:

  一是对于全部或部分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专项资金、省级财政性建设资金、省政府统一安排的政府性债券和政府性基金1亿元以下的项目,除国家和省上另有规定外,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审批管理。

  二是对于市、县(区)政府使用本级财政性资金建设的项目,除国家和省上另有规定外,不论投资规模大小,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审批管理。

  三是对于企业投资项目,企业投资建设《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5年本)》外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不论投资规模大小,按照项目隶属关系,由市、县(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和管理。

  在优化审批流程方面:

  一是减少审批环节。将使用中央和省级政府投资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三道”审批程序简化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两道”程序;将使用市、县(区)本级财政性资金建设的总投资1000万元以下的政府投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三道”审批程序,简化为直接审批初步设计“一道”程序。

  二是实行容缺受理。对于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条件审查通过后实行“容缺受理”,即在建设单位取得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3项前置手续后,项目核准机关先予核准,并抄告相应行业主管部门,并注明缺件名称。对节能审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其他前置审批手续在项目单位作出承诺后,由行业主管部门在项目开工前予以把关补齐。

  三是建立并联审批。依托省上建立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按项目类型、投资额度,建立“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时办理、限时办结”的并联审批制度,在项目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核准、备案)等环节开展网上在线审批,形成便捷高效的并联审批机制。

  在压缩审批时间方面:

  一是对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实行限时办结制,对于符合条件、审批所需材料齐备的,自正式受理之日起,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审批均由5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内办结。对需要报请国家、省上有关部门审批的,由市直对口部门负责跟踪协调衔接,积极争取尽早获批。

  二是对企业投资核准项目,项目核准机关在正式受理申报材料后,是否予以核准的决定由20个工作日压缩到15个工作日内做出。对需要转报上级部门核准的项目,在3个工作日内审核上报,并积极协助项目单位做好衔接工作。

  三是对企业投资备案项目,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在对备案项目进行审查后,符合备案条件的项目,办理备案手续时间由5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全市项目审批及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审批难、审批慢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2018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各类项目513项,开工率达99.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1亿元,增长14.34%。元至8月,开工建设各类项目575项,开工率111.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增长13.3%;65个省市列重大建设项目开工建设58项,开复工率89.2%,完成投资54.66亿元。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黄市长您好,张掖市于2015年入围全国首批15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行列,目前,已有3年时间,请问黄市长,张掖市在推进双创示范城市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双创示范城市建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黄泽元:张掖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之后,我们在深入分析、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明确了实施“双创示范”的总体思路,即坚持就业优先基本方向,突出改革创新根本动力,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环境,使全社会创业成本最低、创新风险最小、成功机率最大,形成张掖创业创新的独特竞争优势,探索一条欠发达地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成功之路。三年来,我们从强化组织推动、完善政策措施、推进机制创新、优化服务环境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全面或超额完成“双创示范”就业、创业、创新主要目标任务。全市新增市场主体58495户,其中新增小微企业17564户。新增城镇就业97353人,其中小微企业新增就业59149人、较基准年增长77.4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6家;小微企业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46.55亿元;小微企业授权专利达3676项。

  具体来讲,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建设“32+X”示范基地,建立了支撑“双创示范”的大载体。“32”就是以政府为主建设1个核心基地、3个科技孵化园、14个特色产业基地、10个重点众创空间、4个特色创业创新基地等32个双创基地。“X”就是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建各类创业创新基地;目前,建成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孵化园、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基地(园区)53家,全市创业创新基地面积178.30万平方米,入驻入孵企业1506户,安排就业16906人。全市培育建成各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42家,其中省级15家。张掖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唯一的创新创业示范城市,民乐生态工业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甘肃表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二是全面落实“19+1”优惠政策,营造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双创示范”大环境。研究出台《张掖市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扶持办法》和《张掖市关于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若干扶持办法》,因含金量高、吸引力强而被称为“黄金19条”。即对初创型小微企业实行免规费、免房租、免税、免息、免担保费、补贴培训费“五免一补”,对成长型小微企业实行创新奖励、入规奖励、融资奖励、质量奖励、创汇奖励、改造升级补助、贷款利息补助“五奖两补”,对创业创新基地实行改造费用补贴、租金补贴、业绩奖励、晋级奖励、融资奖励、服务平台奖励“两补四奖”扶持政策。三年内各类创业创新空间使用费减免和补贴总额3.31亿元,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总额8.55亿元,撬动社会资金支持小微企业资金101.96亿元,拉动、聚集效应显著。“1”就是积极打造一套张掖版的融资服务体系。组建了城投、山水文旅、水投、交投、农投五大平台为支撑的政府融资体系,采取建立投资基金、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的意见》,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助保贷”“政银企”融资合作平台,推出“双创贷”“助创贷”等金融产品,建立贴息贷款担保基金、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和成果转化风险池;3年累计发放“助创贷”2.69亿元、“助保贷”6.29亿元、“互助贷”3.81亿元,为10412名创业者和82户企业发放贷款8.51亿元。

  三是着力完善2个“1+3”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了整合各类资源服务“双创示范”的大平台。其一是建立“互联网+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的服务体系。政府服务方面,重点是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成立市县两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智慧园区运营管理中心和云计算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企业服务方面,集中打造7个小微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培育了新乐购金张掖北纬38°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商品牌;社会服务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支持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为小微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会计法律、人力资源等“保姆式”服务。其二是建立“创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人才服务体系。和新华网、老A西部电商联合创办了西北首家、全省唯一的“西部创客大学”,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教育体系的有效“嫁接”,7244名创客学员接受了高端培训和学习,2016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四是全面实施4个“千人计划”,形成了招商引资引创的大合唱。积极实施千名陇商张商回乡考察计划,举办“陇商回家乡聚首金张掖”招商引创大会,共签约53个项目102.17亿元;实施千名干部企业家创业者学习培训计划,先后组织开展17批次外出考察学习活动,举办创业创新培训班180多场(次),培训6500多人(次);实施千名大学生团队来张创业计划,与兰大、兰州交大、西北师大、甘肃农大和兰州理工大达成引进创业团队协议;实施千名专家服务“双创示范”计划,聘任金融顾问11名,引进各类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100多人,组建140多人的专家服务团,聘请各类创业导师200多人,建立全市柔性人才专家智库,首批入库246人,为创业创新提供专业服务。

  经过三年努力探索和实践,“双创示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壮大了市场主体。三年新增小微企业17564户,来自小微企业的税收占总税收的一半左右,是张掖历史上小微企业发展最快、成长最好的时期。二是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双向发力,张掖发展现代农业、壮大“一特两新”产业群体、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的特色资源得到有效挖掘,比较优势不断显现,区域生产力布局逐步优化。三是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张掖特色的、含金量十足的“黄金19条”扶持政策,激发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的热情,增强了创业创新的动力。张掖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成为甘肃省唯一的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城市。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下面请记者朋友提最后一个问题。

  香港商报记者:黄市长你好,今年以来,为了促进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请问黄市长,作为张掖来讲,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考虑,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黄泽元:今年元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2月份省政府又出台了《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培育发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十大生态产业,确定了265个、总投资8200多亿元的绿色生态产业重点项目,并配套设立了总规模2000亿元、包含10支子基金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可以说,省委省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前所未有,力度前所未有,政策支持也前所未有。这些政策措施,无疑会给甘肃全省乃至各市州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利好。

  作为张掖来讲,我们必须要牢牢抓住这一政策机遇,紧紧围绕十大生态产业,结合张掖自身实际,积极构建富有张掖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崛起。当然,在培育发展生态产业过程中,十大生态产业不能齐头并进、不能平均用力,必须坚持有所必为、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重点、有选择地优先发展优势生态产业,只有如此,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张掖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循环农业、文化旅游、中医药、通道物流等四个产业方面,我们必须要有所必为、有所作为、有大作为。

  1.循环农业。农业是张掖的比较优势,也是张掖发展的根本基础。张掖自古就是桑麻之地、天下粮仓,张掖因农而稳,因农而富,因农而得“金张掖”之美名。如果说在传统农业时代,张掖农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在现代农业时代,在农产品需求从数量型向品质型转变的今天,张掖的农业就有了绝对优势。近年来,张掖探索创造的“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使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产生的废弃物作为资源在三个产业之间转化利用,既有利于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又有利于强化资源支撑、降低生产成本,还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有机产品,能够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必将成为今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之一。下一步,我们将采取政策引导、规划引领、企业示范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大力推广应用“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放大张掖农业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张掖有丰富的地貌景观,有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有居中四向的区位优势,有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近年来,我们全力推进全域旅游、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低门票价格倒逼企业开发选择性服务三大战略,持续开展大景区晋等升级、旅游全产业链打造、旅游管理服务提升、旅游全民宣传四大行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井喷”的态势,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张拼命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如今,我国已进入全民旅游时代,旅游成为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张掖要打造国际化的旅游目的地,这既是对张掖的期望,也是对张掖的期望。下一步,我们将以国际品质的旅游资源禀赋为依托,以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理念、国际化的标准、国际化的营销,精心打造,悉心培育,张掖一定能够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与其世界级旅游资源相匹配的国际化旅游目的地。

  3.中医药产业。目前,张掖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了45万亩,种植面积和产值在甘肃省位居第三,具有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的优势和条件。近年来,国家不断鼓励和支持发展中医药产业,我省更是将中医药产业作为一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行业发展前景异常看好。我们将依托资源优势,借助产业政策支持,强化招商引资,着力打造中药材种植、加工、制造、营销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使中医药产业尽快成长为全市的一项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4.通道物流产业。张掖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农业产区,全市99%的玉米种子、80%的蔬菜、60%的马铃薯、85%的中药材、50%以上的畜禽产品均要通过外销实现农产品产销平衡。随着一带一路及六大经济走廊建设的深入推进,张掖不仅实现了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向西开放,而且实现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东开放,目前张掖已成为甘肃河西走廊向东南亚地区出口鲜活农产品最多的地区。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段,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发展通道物流产业,既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将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依托张掖立体交通网络和通道优势,制定支持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完善以各类市场为主体的物流体系,着力补齐冷链物流滞后、外贸人才短缺的短板,构建大物流的格局,使我市的通道物流产业既能够满足本地生产流通的需求,也要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周边区域发展。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坚持能有所为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以及信息数据、先进制造业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和成效。因为这些产业,我们有一定的资源,也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但或是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或是受人才、技术和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困难较多,步履艰难,但我们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急于求成。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政策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就一定能够取得突破。比如,我们已经论证储备的抽水蓄能发电项目,花草滩2×35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如果通过我们积极的争取能够立项开工建设,就会带动相关产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主持人:相信通过黄泽元先生的介绍,大家对张掖市放管服改革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我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最新进展。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黄泽元先生!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