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机构编制管理创新的实践与启示

【来源: | 发布日期:2013-08-08 】 【选择字号:

创新机制   盘活资源

服务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我市机构编制管理创新的实践与启示 

 

蔺学锋

 

创新是促进发展的源泉,是推动各项事业进步的动力。新时期如何把握职责定位,探索推进机构编制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是机构编制部门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市编办深入思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盘活现有编制资源,不断提升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创新工作理念,培育并深入实践编办机关文化,提升机构编制定位

2010年机构编制管理体制调整后,机构编制部门基础弱、底子薄、人员少,为适应新体制运行需要,市编办深入思考,不断实践,探索提出了以树立“机构编制促进发展、机构编制服务民生、机构编制支撑人才”三大理念为内容的编办机关文化建设目标,在全市机构编制系统倾力打造符合机构编制工作实际的机关文化品牌。工作推进中,着力践行“三大理念”,在促进发展方面,紧贴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生态建设、现代农业、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重点工作的机构编制配置,机构编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服务民生方面,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向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倾斜,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和中小学编制配制,配合相关部门公开招考补充乡镇卫生人员,提高机构编制服务民生的能力。在支撑人才方面,根据《张掖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深入分析全市人才资源结构,管好用活编制资源,发挥机构编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创新管理模式,全面推行事业单位编制结构化管理,提升编制使用效益

长期以来,许多事业单位特别是专业技术型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少,管理人员或工勤人员多,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个别单位人员结构甚至严重失衡。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去的编制管理只注重总量控制和审批管理,至于核定的编制用的是否合理,没有很好地研究,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

针对这些问题,市编办在广泛调研、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出台了《张掖市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界定了事业单位编制结构比例,规定专业技术型事业单位用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应占单位编制总量的70%以上,用于管理人员、工勤技能人员的编制分别不超过总量的20%10%;管理型事业单位用于管理人员的编制不少于的50%,用于专业技术人员、工勤技能人员的编制分别不超过30%20%;后勤服务型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合理确定三种类别编制的比例结构。同时对事业单位类型进行划分,146家市直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全部纳入编制结构化管理,其中专业技术型81家,管理型61家,后勤服务型4家,事业单位录(聘)用和调整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核定的编制结构比例在空编内有计划补充。去年,我市直事业单位自然减员129人,按编制结构补充10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9人,目前,市直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63.4%,比2011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三、创新动态调整方式,探索事业单位系统内编制调剂使用办法,缓解机构编制“供需”矛盾

近年来,部门单位申请增加编制与中央严控机构编制的要求、编制基数上管一级和空缺编制有限的现实相比,“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为有效解决编制紧张、需求压力较大的问题,充分发挥编制使用效益,市编办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拟订了张掖市系统内事业单位编制调剂使用办法,对同一系统内事业单位编制调剂使用的权限、范围和程序等作了规定。

事业单位编制在系统内调剂使用,先由机构编制部门对事业单位机构运行、职责履行及人员编制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依据评估结果进行调剂。拟成立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是从原有事业单位中剥离划转的,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相应划转编制及人员。所属事业单位职责任务萎缩、工作量不饱和且长期空编的,相应核减编制用于新设机构或确需增加编制的事业单位,如满编或超编,划转人员编制到新设机构或确需增加编制的事业单位。年,对一些单位的制在系统内进行调剂,较好地适应了工作需要,减轻了财政负担。

四、创新监督检查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机构编制责任审计,增强机构编制政策法规和纪律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部门单位对机构编制工作认识不深、研究不多,在政策把握和操作程序上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机构编制工作的管理水平和质量。针对部分单位机构编制思想意识和纪律意识淡薄的实际,市编办会同市纪委、组织部、审计局、监察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将机构编制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通知》和《关于明确机构编制责任审计工作程序的通知》,把各县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市直及县区机关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纳入机构编制责任审计范围,明确了审计的主要内容和相关要求,将机构编制审计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同步进行。去年以来,对市、县区48个机关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审计,并将结果反馈被审计单位,对发现的机构编制管理不规范问题,责成审计对象认真查找分析原因,抓好整改落实。

五、创新政策宣传手段,搭建六大平台,营造机构编制浓厚工作氛围

为切实提高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的影响力,使社会各界广泛了解和认识机构编制工作,市编办采取印汇编、设专栏、进课堂、开平台、办《动态》、建网站“六大平台”的宣传方式,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编印《机构编制法规政策汇编》1000册,适时翻印中央、省上机构编制相关文件,分送市、县区领导和市直部门单位,为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学习机构编制法规政策提供方便。在《张掖日报》开设专栏,以百题问答的形式刊登机构编制法规知识,集中对外宣传机构编制工作。将机构编制法规政策纳入市、县区党校、行政学院(校)培训内容,组织机构编制法规政策进课堂活动,在市县党校主体班次上宣讲机构编制法规政策和纪律要求。开通“张掖机构编制信息平台”,向市县区四大班子领导、市直部门单位领导和机构编制系统干部职工发送机构编制手机短信,编发机构编制动态,完善市编办门户网站,加大机构编制工作对外宣传力度。

近年来,机构编制部门立足三大理念,更新管理思维,创新管理方式,初步走出了一条推动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也带来了几点启示。

(一)提升站位是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前提。做好机构编制工作,首先要解决“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然后才能明确“干什么、怎么干”。我市机构编制工作正是牵住了“机构编制促进发展、机构编制服务民生、机构编制支撑人才”这个“牛鼻子”,通过“有为”赢得了“有位”。以价值观为引领,机构编制工作的路子更宽,与改革转型贴的更近,服务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

(二)机关文化是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灵魂。编办机关文化积淀了机构编制干部对事业、对工作的实践感悟和精神追求,是在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和体会,是机构编制系统干部广泛认同、自觉秉持的价值理念。以编办机关文化为思想引领,凝聚思想、陶冶情操、砥砺品格、规范行为,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工作热情,创造一流业绩,推动了全市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发展。

(三)不断创新是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基础。深入把握和领会中央省上政策要求,结合实际,着眼于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全面推行事业单位编制结构化管理,编制使用效益有了提升;着眼于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探索事业单位系统内编制调剂使用办法,编制“供需”矛盾日益缓解;着眼于强化监督检查,开展机构编制责任审计,各级领导干部机构编制意识明显增强;着眼于扩大机构编制影响力,多渠道广覆盖宣传政策法规,机构编制工作氛围日渐浓厚。这些行动,创新了管理手段,提升了服务水平,使机构编制工作保持了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四)制度体系是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结构化、系统内调剂使用、督查考评和责任审计等管住管好管活制度,保证了工作规范运行,初步形成了法制化、科学化管理的制度体系。配套制度的推行,使机关事业单位自觉把制度作为依据和准绳,让制度说话,按规则办事,机构编制管理更加规范高效,运行更加顺畅。(作者: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编办主任

编辑:张海龙